古樹名木是城市的歷史 心中有樹才能護好樹
南京市地鐵三號線即將開工建設,主城區內超過600棵樹要被遷移出主城,為地鐵大行宮站讓道。據統計,建設地鐵三號線將遷走的600棵樹中,約有200棵為法國梧桐樹。“移植法桐”事件引起了公眾和廣大網友的關注,3月14日,南京市政府正面回應市民的“護綠”心聲,感謝市民與媒體的積極參與和監督,表示將廣泛聽取民意,進一步優化地鐵設計方案,竭力保護沿途法桐。連日來,大家紛紛對這一事件進行激烈討論,許多人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。本版今日特摘登各方觀點,以饗讀者。
古樹名木不僅是城市環境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,而且承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。城市的發展也許很需要地鐵,但地鐵和古樹名木不是相生相克的,只要有關部門用心規劃,在規劃中重視古樹名木的價值,就不會出現這類現象。
不難發現,全國各地移植的古樹名木中,有超過半數死亡,此前南京移植的梧桐樹死亡率更是高達80%左右。2006年初,南京地鐵二號線因建設需要,遷移了主城區線路沿線不少行道樹。當時南京園林部門向市民承諾,將確保80%的遷移樹木成活。然而事隔5年,記者調查發現,移入一處苗圃的83棵樹中有68棵死亡。
英國伯明翰專屬經濟區一個百萬英鎊的工程即將竣工之際,一只母鵝闖入,在工地中心位置下了3個蛋,并旁若無人地孵起蛋來。為了避免打擾它,工程承包商暫停施工。一個重大工程尚能為一只鵝停下來,南京或許也該為古樹名木慎重規劃城市建設,力求不損害這些寶貴的遺產。
“人挪活,樹挪死”,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,然而不少地方建設的規劃者和決策者卻渾然不顧,很多古樹名木面臨著被遷移的命運。毋庸置疑,城市中的古樹名木作為公共物品的一種,決定了政府部門是保護古樹名木的主導者和責任人。但是就算《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》這樣的法律法規再細化,如果城市建設的規劃者和決策者“心中無樹”,只認準眼下的利益或政績,同時又缺乏相關執法部門的監督和制約,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古樹名木在劫難逃。